梁建PG电子游戏- PG电子平台- 官方网站章:AI时代的人口观

PG电子作者:小编2025-11-18

  pg电子游戏,pg电子接口,pg电子官网,pg电子试玩,pg电子app,pg电子介绍,pg电子外挂,pg游戏,pg电子游戏平台,pg游戏官网,PG电子,麻将胡了,PG电子试玩,PG模拟器,PG麻将胡了,pg电子平台,百家乐,龙虎,捕鱼,电子捕鱼,麻将胡了2,电子游戏创新力源于很多聪明人的思想交流。因此,一个国家的创新力不仅取决于人口数量,还取决于其人口能力,以及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人口能力是指人口中平均的个人能力,其中包括天分、教育、经验、精力、沟通能力和冒险能力等。内部交流量和外部交流量是指本国和国外交流的畅通性,涵盖信息、商品、资金等多种交流形式。一个比喻是,人类社会就像大脑,人就像神经元,神经元越多(就像人越多),神经元越活跃(就像个人能力越强),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越多(就像内部和外部交流畅通),大脑就会越发达。

  首先,人口数量越多,创新力就越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规模效应。人口多,一方面意味着市场大,另一方面也代表了人才更多。而且由于大国的初创企业能够更早实现量产,就更有机会在开拓本国市场取得成功后,迅速进入其他国家的市场。这种先发优势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领域尤为明显,因为实际上会有大量用户参与创新——因为他们的使用而让算法被不断优化。也就是说,用户越多,产品就越好用;或者说用户越多,产生的内容就越多。因此,当一个社交平台、搜索引擎或者人工智能算法在大国形成规模效应以后,可以把小国的初创企业远远抛在后面。这就能解释,为什么如今世界上最有钱的网络平台公司,几乎都出自美国和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相比之下,作为以前的制造业强国,日本和德国却鲜有这种级别的互联网巨头或者人工智能公司。

  虽然AI能取代人的很多工作,但在AI时代,人口规模更加重要,首先是因为前面提到的规模效应。对于高科技或者文创行业,由于研发创新的固定投入是其主要成本,规模效应就愈发显著。例如,投资一部目标市场为10亿人群的电影(或网站)的预算,可以10倍于一部目标市场只有1亿人群的电影(或网站)的预算。再如,在携程旅行网,可以雇用几千名软件工程师,相比之下,日本市场只有中国市场的1/10,因此,一家类似的日本公司只能雇用几百个工程师。

  但在日益重要的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信息服务领域,大国人口规模的优势仍然无可替代。这是因为该行业的先发优势非常关键。一旦某家企业抢先取得了大量客户,形成了网络效应,其他公司就很难追赶。在一个网络效应发挥巨大作用的行业中,赢家将是那些能够率先跨越客户规模“临界值”(critical mass)的公司。举例来说,如果1000万名客户代表一个“临界值”,要达到这个临界值,在美国市场上(其人口总数为3亿人)所必需的渗透率约为3%。对于总人口只有1亿人的日本来说,所必需的渗透率则为10%。而在中国,这一比率小于1%。因此,如果比较某项创新达到临界值的时机,美国市场通常会比日本市场快一些。美国的互联网公司,如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亿客行等,在国内市场成功达到临界值以后,就迅速扩展到了其他国家,成功占领世界市场。在互联网行业,起步时机的早晚,往往足以区分赢家和输家。这种先发优势还体现在数据优势上,尤其在AI和机器人等行业,用户的数据成了训练算法的要素,用户数据越多,算法就越好。显然,拥有大量本国用户的美国和中国公司更容易取得先机,所以中国和美国的互联网与AI公司能够成为全球赢家。

  目前,AI领域只有中美在竞争,远远领先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中国和美国的创新力在AI时代远超其他国家的原因是:美国是人口最多的发达国家,而中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全世界只有中美两国有如此大量的数据、大规模的计算和应用场景。中国的AI技术在今后一段时间将引领世界,但是很可惜,由于长期低生育率导致年轻人不断减少,将会削弱中国的创新力。目前中国和美国都面临低生育率问题,而中国的低生育率问题比美国严重得多。

  我们先来看一个行业象限图。我们把一些代表性行业分成两个维度和四个象限。横坐标是行业的科技自动化程度,从左边“容易自动化”到右边“难以自动化”。容易自动化的行业会面临价格下降的困境,难以自动化的行业的价格就会相对稳定。纵坐标是需求层次的维度,从低的“物质需求”到高的“精神需求”。人的物质需求包括“衣食住”等行业,物质的需求的行业到一定数量以后会相对饱和,而精神需求的需求数量会随着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金钱而不断增长。

  上图把不同行业分在四个象限。左下象限是容易自动化的物质需求行业,如食品、服装和家电等,这部分的价格会下降而需求数量会饱和,所以整体行业的规模和经济占比就会下降。左上是容易自动化的精神需求,如数字娱乐行业,这些需求的数量会增加,但是单价也会下降,总体的行业规模会保持稳定。右下象限是难以自动化的物质行业,如房地产,因为机器人还远不能胜任建筑工人的劳动,所以这个行业的价格会稳定,但是房地产的物质需求也会饱和,所以总体规模和经济规模也会稳定,最后是右上象限的难以自动化的精神需求行业,如教育和旅游。以旅游为例,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和金钱,必然会消费更多的旅游,所以酒店和飞机的价格还是会保持坚挺,旅业的规模和经济占比会不断提高。

  创新也是可以部分自动化,AI可以帮忙着自动做实验,记录数据和分析数据,或者用机器学习来建议可能成功的解决方案。比如AI可以帮助人类搜寻和测试问题的解决方案(就像AlphaFold),AI还可以辅助做一些艺术创作。但是一般来说,人类在提出问题和需求方面仍然占主导地位。因为到底需要什么,根本上还是要问人类自己。一些解决方案选择,会牵涉到人类特有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判断。另外从安全角度考虑,人类也不会把创新完全交给AI完成。所以人类会继续把握创新的方向盘和最终决策权,在AI的帮助下完成创新。

  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与创新有关,而AI和机器人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有人说,创新只需要少数天才而非大量人口就能实现,但这种观点显然与历史趋势相悖。人类在创新方面正投入越来越多的资本和人力资源,而且人口越是密集的城市与地区,其创新力越旺盛,这种趋势现在并没有放缓的迹象。将来会有更多人具备参与某种形式创新活动的能力和意愿,其中既包括高技能工作(例如AI编程),也包括低技能工作(例如游戏测试和电影评论)。

  还有一个原因,导致人类不会让AI来主导创新或者自主进化。因为创新和传承是人类生命的意义,是一种最高级的乐趣。人类为什么要放弃这种乐趣呢?尤其当其他重复性的工作都已经由机器人和AI代劳时,还有什么有趣的事情能让人类打发时间呢?创新和传承带来的不仅是无限的乐趣,还有永恒的生命意义追求,创新和传承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生物的根本差异,也应该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根本差异。因此,创新和传承包括生儿育女,都不应该让位给异类。

  有人说,如果AI可以算作人类的后代,那么当AI取代人类成为文明主导之后,也可以算作人类把文明的“接力棒”传给了AI。但是,尽管AI算力可能超过人类,但AI能够继续进化吗?是两性进化吗?AI有DNA吗?如果AI没有DNA的两性进化,那么如何才能保持既有创新(新的基因),又保持一定的传承(稳定性呢)?此外,AI会死吗?如果不死,怎么实现代际更替呢?如果AI是完全不同的另一种代际更替方式,那么由于缺乏亿万年的进化检验,这种更替能持久吗?AI生命如果真的取代了人类,说不定很快就会灭亡或固化。

  虽然机器人和AI可以替代人类的很多工作,但是人类的创新活动仍将由人类完成。如果人类的低生育率持续下去,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的人口,将以每代人减半的速度急剧萎缩,导致人类的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大打折扣。以太空移民为例,完成太空移民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可能只有中国和美国这样的人口大国才有能力完成。而太空移民对于人类长期传承而言是目前看来最彻底的解决方案之一。因此,保持一定的人口规模,对于人类种群发展至关重要。

  有些自由经济学家认为,只要政府不介入,市场就会自然解决低生育率问题。作为一个经济学家,我在大多数情况下认可政府只需要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在人口领域却可能失灵。因为不是所有人都会考虑后代的利益,很多人的目标只是把这辈子过好就满足了。人类历史上繁衍后代的欲望,源于基因里的男欢女爱,基于本能就会生育孩子。时至今日,传统的男欢女爱受到各种科技和娱乐方式的竞争,过程也可以方便地采用避孕措施。虽然说大多数人也会本能地喜欢孩子,但是抚养孩子的代价越来越高,这种喜欢孩子的本能远远不足以使人类的平均生育率达到2的水平。

  创新和传承的另一层含义是,人类自身基因的创新和传承。人类基因组合的数量堪比天文数字,任何一个孩子的基因都独一无二,所以每个人的诞生都是一种创新。如果一个人能够留下后代,而后代平均生两个孩子,那么30代以后最多可能有10亿个后代(2的30次方是10亿多)。从基因学的证据看,有些先人留下了几百万甚至超过千万的后代,一个普通的宋代先人留下了几十万后代很平常。因此,只要你留下了后代,1000年以后的科学家和政治家可能就有你的基因贡献。人类祖先通过创新和传承,缔造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的大厦,以及80亿的人类基因库。

  我们可以把人类的进化史和文明史,视为一场知识和基因的接力赛,在前人的肩膀上不断创新和传承,而我们这一代的责任就是传好这一代的接力棒。当然我们无法预测后代的意义,他们可能有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对于生命意义的诠释。但不同的价值观会影响人类延续的持续性,比如不注重传承的价值观,就可能引起文明的消亡。我们能做的,就是讲好创新和传承的意义,希望我们的后代能够像先人一样不断地创新和传承,让人类文明最大限度地繁荣和延续。

  人类文明的延续并非高枕无忧,目前存在着环境问题、气候变化、病毒、核战争的风险等,还有更长远的天体影响和外星文明等风险。要抵御这些风险,只能依靠不断进行创新。例如,要解决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不能靠减少人口,而是要靠创新。抵御病毒,不是靠减少人口,而是靠生物技术创新。更长远的,类似小行星撞地球或者是太阳膨胀的风险,或者人类自身发展的风险,都会威胁人类文明的长期传承。如果人类能够殖民其他行星,就可以分散风险,把文明的鸡蛋放在很多篮子里。但是殖民太空的技术非常困难和昂贵,几乎没有商业回报,所以必须把创新和传承作为人类文明的使命。